
堂主介紹
About Founding Mastery
開山堂主謝良宗生平事略
January 03, 2023
開山堂主謝玄成(本名:謝良宗)民國29年生於臺灣臺南市。稟性剛毅直樸,持躬謹嚴,待人寬厚,言無宿諾。28歲時在父親謝萬發先生的引介下,進入南陽聖堂依教奉行,一生與南陽聖堂結下不解之緣。自身夙承天道之志與濟世之懷,堅忍奉道,為法忘軀。悟證高深,感化群黎無數。畢生僅以修行者身份自居,不收徒弟、不受供養,置個人名聞利養於度外。
開山堂主是一位具有開創性格的宗教思想家。有別於民間道教倚重他力救贖與神蹟,開山堂主所提出的「自己救自己」的修行理念,強調自我參學實證,反求諸己、識心自度,實踐於自我生命解脫的自力宗教路線。
教風揉合道教北宗以清淨為修煉根本以及禪法的點化應機特色。倡導「以靜啟修」,以「正心、清淨」做為修心資糧。正心不離守靜、持戒,戒律非拘泥於外附的教條戒規,而是二六時中守靜觀照心地,以道心為戒心,自發持守的自性戒。
開山堂主擅長將「言即不得、言不及意」的勝義諦,在適當的接機緣契的意境下,言語平實,「以指指月,指非月」授予修行者心法要訣,使其心靈深契領會,悟境真實。利人覺他的度眾的接引風格,在在顯露其點化應機的妙用智慧,是其教化行誼上的一大特點。
主張修行以「性命雙修」立基的開山堂主是真修實煉的「性命雙修」的成就者。丹道與實修的見地及實證功法深厚,來自各地登門請益的修行者不計其數,開山堂主知無不言,言無不盡,隨順因緣傳道度眾,教化有緣眾生。苦修顯證成果亦展露在常人不具備的神通異能上,救度對象不分親疏、貧賤貴富,一視同仁,多方顯異,澤及寰宇。
開山堂主在其堂主任內,完成肇造廟堂的神聖使命。僅管建廟法令嚴格複雜,開山堂主依循正規法令申請地目變更歷時八載,俟合法後再行建廟工程。面對財源拮据,奔走鳩資,開山堂主仍堅持一磚一瓦由眾人發心,而非財團一手包辦;不畏艱困嚴峻的試鍊,源於發乎至誠的堅心毅力。開山堂主的遠見卓識,除了創立道教專修制度,提供有心修行者專志真修實煉之所;並將堂務組織管理作出完善的規劃佈局,建立制度化的運作模式,在開山堂主仙逝後,組織仍得以運作如常。
開山堂主的改革精神以及極具理想性的宗教性格,在宗教界顯得非凡突出。立德立功立言不朽,永世垂教歷久不衰,為後世留下完美的修行典範。
一、成長背景
February 23, 2023
開山堂主謝良宗,道號玄成。民國29年生於臺灣臺南市。有十位兄弟姐妹,排行老大,家境小康。稟性剛毅直樸,持躬謹嚴,待人寬厚,言無宿諾。少時身體孱弱多病,早熟沉斂。28歲時在父親謝萬發先生的引介下,進入南陽聖堂依教奉行,一生與南陽聖堂結下不解之緣。民國43年考上臺灣省立臺南第一中學就讀。4年後就讀省立臺南高級工業職業學校。民國50年12月入伍空軍。民國54年退伍後,曾於臺南機場亞細亞航空公司從事航機機體維修工作。民國64年8月間請辭申請遣散,準備中醫師考試。翌年通過中醫師檢定考試,特考則以數分之差落榜。爾後為求道時間不受限之便,民國67年轉至保險服務業,直到民國97年1月申請退休。開山堂主出社會後仍孜孜勤學,旁蒐博覽三教經書,廣研各領域學問,對中醫學理、經絡學、堪輿、易經、陰陽五行,以及丹道理論實務等,皆有不宥於框架,深入獨到的洞見。
父親謝萬發先生(1915-2000),南陽聖堂第二任堂主,道號玄善。天性敦厚良善,家中經營紙盒事業之餘,對地方廟務熱忱奉獻,信仰甚篤。二次大戰後先後於臺南開基玉皇宮及崇安街鎮轅境頂土地公廟等廟宇,擔任發起人邀集同好募款修繕牆剝樑殘之廟堂,集腋成裘,重建棟宇聿新,蔚為佳談。民國64及65年間,參與南陽聖堂分設臺南關廟無極混元玄樞院的建廟工程且挹注大量資金,出錢出力,成為玄樞院發起人之一,被選為首任副院主。其於民國70年接任南陽聖堂第二任堂主後,更是全心全意投入堂務,終身奉獻任勞任怨。民國89年壽終歿逝,享年85歲。清廉與無私熱忱的服務精神,身後仍受人敬仰。
開山堂主早年耳濡目染父親善舉行跡,在潛移默化之中,對廟宇神明充滿著親近與認同感。在14歲那年,母親病入膏肓,藥石罔效之際遂而求神問卜,父親祈神誠摯之心感動天地,母親的病情竟然奇蹟似地轉危而安康復如常。鑑於感受到人生生老病死等種種苦迫、無常,因而在束髮之年修道的種籽即萌芽。
二、修道求法歷程-南陽聖堂修道院「佛道(性命)雙修」宗旨的肇源
January 01, 2020
(一)南陽聖堂修道院「佛道(性命)雙修」宗旨的肇源
民國65年暮冬,開山堂主於閉關期間,無極混元瑤池金母顯靈降授誥示:「體用兼備,佛道(性命)雙修」八字箴言。開山堂主憶及當時情景時曾說這示現了重要的修行方法。開山堂主說當時隱然間看到圖像,金黃色 字符號順時旋轉,居中透出紅色強光,底部呈現一片藍光。紅、金黃、藍三色俱發光。 金黃光順時鐘旋轉,紅色發射強光,藍色光靜止不動。
開山堂主領悟了中點紅心代表「道」,這個中心即是無極與太極(兩儀)的重疊,所以用․圓來表示。兩旋臂代表「德」,是後天之德。此圖應為河圖洛書之合體,河圖為體;洛書為用,․中紅應為五之數,表徵了中心、道本,或為天心。金黃圓光為十,意表圓滿。為洛書之數,代表了法和平衡。藍色為眾生,以示現眾生以道本為體,以法為用。
二、修道求法歷程-入天帝教探求「太一修法」
January 01, 2020
What's this item
民國74年間,求法殷切的開山堂主,因緣際會與天帝教結緣,先後擔任主任和參教長一職。開山堂主於民國74年9月15日皈師後,在臺中縣清水鎮(今臺中市清水區)「天極行宮」總壇所開設的「中國正宗靜坐班」隨席參與靜坐共修3個月。民國75年3月間臺南市首開先例成立道場,以「中華民國主院臺南市辦事處」之名義成立後,師尊李玉階衡量道務及教務發展,委以擔任臺南初院主任一職。當時以自己在天帝教資歷甚淺為由,幾經婉拒推辭,師尊仍執意由其接任主任,開山堂主遂勉為其難應允承接該職。既然允諾師尊的託付,責任感使然,自此全心投入教務工作,負責教導同奮靜坐,同時解決同奮們各類生活上的或修行上的疑難困惑。民國76年開山堂主與成功大學宗教哲學研究社社團結緣,社員包括歷史系所和其他系所學生,大多為天帝教教徒,開山堂主長期指導靜坐課程。
民國77年間,開山堂主的身心變化在專心致志精窮內事,不斷累積內丹真氣的煉養與待人接物心性德行的鍛鍊中,撥盡世俗雜染的無明遮蔽,本有道性幡然自顯,識心見性。自此,功行雙踐,苦修顯證成果亦展露在常人不具備的神通異能上,隨順因緣救度有緣眾生,傳道度眾,多方顯異,其作用不外乎濟世引人入道的表現。
直至民國78年間,開山堂主認為在天帝教的因緣已了,遂離開天帝教,結束了與天帝教4年多的因緣。離開天帝教後,開山堂主和一群同參道友熱衷於談天說道,交流修道心得;一方面解決處理同參道友有形與無形的疑難雜症。這段因緣廣結了不少善緣,成就了不久之後南陽聖堂在臺南南化開山的重要契機。此階段開山堂主潛心內省自修,曾閉關多次、修煉精氣神三關,內修外行,幾經拜師求道與修證波折,過程雖艱苦困窘,卻擴大了視野與胸襟,奠定穩固的丹道及內修根基,達到了與道合虛的境界,為日後的行道弘法埋下了深厚紮實的工夫。
從接到修習「太一修法」旨令,萌發強烈修道意志的13年後(民國77年)48歲時某夜,有神人來告曰:「你現在修煉之法即為『太一修法』」。此印證了天啟示教只乃開門鑰匙,修行仍須自己一步一腳印體證。開山堂主究本窮源的參究精神,在艱難的修行過程中,沉澱出堅韌的心志,且烙印下無可抹滅的證量痕跡。
民國79年底,南陽聖堂在崇安街的堂址因道路拓寬,遷往開山堂主西門路家宅。當時第二任堂主謝萬發先生於神尊安座時請無聖筊,遂稟告神尊是否由開山堂主承繼堂主一職,始得聖筊。開山堂主謝玄成在毫無預期下,成為南陽聖堂第三任堂主,時年53歲。
二、修道求法歷程
May 28, 2023
開山堂主在南陽聖堂早期扶鸞降示期間,曾擔任正鸞生、正謄真、文房生、誦經生等職務。民國65年南陽聖堂分設無極玄樞院時,亦為建廟發起人之一。民國70年間,亦受託於無極混元玄樞院擔任正鸞生、正謄真等職務。
民國64年間,太上老君示意修習「太一修法」,以及翌年暮冬無極混元瑤池金母降賜「體用兼備、佛道雙修」誥語的神啟示教,使得開山堂主的一生,從此產生了180度的大轉變。
民國64年農曆2月初1日,開山堂主時年36歲,連著兩夜於午夜寐寤夢醒交會之際,出現太上老君模樣,髮髻高束的神人囑咐修持「太一修法」旨意。開山堂主連著兩夜被仙人點化,夢跡猶新,在性靈上啟發了自覺,對於尋道踏訪「太一修法」開啟了戶牖之機。然而,耿直的開山堂主從未聽聞過「太一修法」,在疑惑與慕道情志熱切的矛盾中,一面研讀諸家經典,並虛心四處尋師訪道,探詢「太一修法」,行腳參學足跡遍及全國各地。

三、立命於信仰與修道的轉折點上
January 01, 2020
南陽聖堂在扶鸞初期,堂生對信仰的熱忱與樸素的信念,有志一同齊心戮力奠定了南陽聖堂的立基磐石。開山堂主在南陽聖堂早期擔任乩錄生等的經歷,累積了豐富的扶鸞經驗。民國65年間依神意分設無極混元玄樞院,巍峨的廟堂一完竣,吸引了眾多不同理念的賢達善信加入,使得內部逐漸出現組織與教義認同迥異的矛盾。此期間開山堂主仍擔任乩錄生等職務時,看到了人心私欲駕凌神意之上的問題。
飛鸞儀式在本質上存在著衝突性格,造成不可避免的困頓現象,那就是神靈降壇的真假問題。鸞文的造作總是訴諸於神佛的終極權威,正鸞生也總是扮演著適如其份指導性的重要角色。以神靈扶鸞降示作為宗教信仰核心,所面臨的即是權威的神靈代言者即正鸞生,透過扶鸞儀式闡教或是宣達行政、人事決策時,所傳達的是否真的是神意的問題。當人心不正時,極可能借神之名、行己之意,造成人事上諸多不必要的衝突、紛爭。此外,扶鸞降示神意引發的問題是:堂生徒留在神人交通往來的意境上,無法體會或實踐宗教真實內涵。
對鸞務運作熟稔,甚至於本身即擔任正鸞生的開山堂主,在接任第三任堂主,當家作主之後廢鸞的原因,除了避免人為(正鸞生)造作因素,神意指示廢鸞、組織認同的問題以及宗教修持和教義的詮釋轉向,也是導致停鸞,且漸與其他鸞堂產生殊異性而疏離的原因。由於當時南陽聖堂堂生不多,因此,在轉型期並無遭遇過多阻力。而轉向內修教化的修行路線,除了上述原因外,開山堂主承領天啟示教以及本人孜孜不倦堅毅的修行精神有極其密切的關連。
四、肇建南陽聖堂殿堂|窮畢生精力所赴
January 01, 2020
南陽聖堂的祭祀空間,從開堂至民國82年間,皆依附於堂主或堂生的家宅中,直至民國82年才由開山堂主集眾購置土地於臺南市南化區開山肇建傳道殿堂。民國79年間,尚未知「天將降大任於斯人」的開山堂主及同修道友,為求修道同好潛修煉養之便,開始尋覓靜修精舍,足跡遍及高雄旗山、美濃、甲仙、六龜;臺南玉井、楠西、龜丹、南化;以及嘉義大埔等南部鄉鎮山間林壑約50處土地。
民國80年開山堂主繼任第三任堂主後,仍四處勘察靜修地當中,獲接三聖尊指示須建廟濟世度人的旨意,礙於建廟購地資金動輒數千萬元,躊躇不前。民國82年2、3月間,開山堂主和經營文具事業的同參道友陳振興(道號:玄勇)師兄提及時,陳師兄表示「若是需要購地蓋廟,可積極鳩資募款」,強化了開山堂主的信心與決心,遂積極尋覓適合做為道場之地。同年5月間,經玉井人士引薦南化鄉北平村(今南化區北平里)一地主,與發起人共12名,由陳振興師兄先行提撥三百萬元借堂裡作為購地訂金之用,購置座落在民風淳樸的南化鄉北平村鄉間一甲六分(約4694.4坪)餘農地,做為傳道殿堂供有心修行者修道養真之所。民國84年9月,臨時堂完竣後,安奉諸神尊於臨時堂暫供膜拜靜坐之所;並遵奉無極混元三聖尊旨意,將南陽聖堂更名為「南陽聖堂修道院」,爾後加入臺南縣道教會(今南瀛道教會)至今。
由於廟地位處山坡地與水源保護區境內,法令嚴格複雜,開山堂主堅持地目合法後再行建廟,申請地目變更歷時八載,於民國92年3月27日,核准通過變更編訂為遊憩用地。民國92年底大殿籌劃肇建,從大殿坐向、樓層階梯數、石材等具體建築細節,乃至於發包廠商及施作金額,皆以擲筊方式請得聖筊後,再行執行施工。大殿工程款項鳩集自堂生和十方信眾小額捐款,常常捉襟見肘,面對財源拮据,奔走鳩資。開山堂主堅持一磚一瓦由眾人發心,而非財團一手包辦。大殿於民國97年初竣工,是年農曆正月初9日奉請神尊安座儀式,完成了肇興廟堂的任務。
肇建傳道殿堂繁忙之餘,開山堂主積極倡導徒眾從拜神信仰走向識心自度、反求諸己的修行路線。不僅創立了專修制度,提供有心修行者專志真修實煉之所,每個月舉辦「道學講座」課程,增進修道者知識領域、啟發提昇身心靈層次。並制定每週三、農曆初1日、15日及神佛聖誕日為靜坐共修時間,培養有心之士穩固修行初基。民國88年以落實地方文化水平為旨,成立「財團法人南陽文教基金會」以來,每年舉辦多項文教活動,致力於延續傳統文化。不定期舉辦的義診及公益活動,造福地方,貢獻良多。
開山堂主在組織漸進入發展時化後,不但將早期透過扶鸞儀式天人溝通形式的教義與神學概念加以轉化,並且揉合了神啟示教實證「太一修法」法門,進而發展出與其相應的宗教實踐體系。具體而言,即是倡導「以靜啟修」、「性命雙修」作為修行者踐行的初基。

五、教風行誼特色
January 01, 2020
安身立命於宇宙大道之內,如何不悖離古聖賢者的核心要義,實踐於生命解脫上,是開宗立派者的終極關懷。以開山堂主近50年苦修實煉習道、行道的生命歷程而言,是從克服生心理障礙進而超越常人侷限的參悟過程,追根究底是建立在堅定的求道信念上。老子所謂「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則無不為」,種種逆反世俗、悖駁常理的身心養煉,已然編織在整個苦修歷程當中。開山堂主說:「人在逆境困苦中,若能專心致志修煉,磨煉心志,則智慧愈益清明」,如實地彰顯了證道者絕非偶然或自然天成的苦修心路載程。
修道不是論議文字義理,開山堂主認為「經典是聖哲修行的結果,不是過程」,是體驗自我本真的事實,經論只能加以印證自我修行境地。這是開山堂主後來在其弘道過程中,主張身體力行且以修心為根本的因由。開山堂主從本根之道出發,其修行內蘊意涵始終置於核心位階上,主張「非以宗教傳教,是以道傳道」,不以宣揚我教為標的,而是站在承擔著載道弘法的高度,跨越人所立宗建派的界限,宣揚「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道即在人弘法揚道其中顯現。
古哲聖賢開悟見性後,度眾的接引風格在在顯露點化應機的妙用智慧。所謂「以指指月,指非月」,指雖非月,可因指而見月的譬喻,此應機教風正是開山堂主在教化行誼上的一大特點。開山堂主擅長將言即不得、言不及意的勝義諦,在適當的接機緣契的意境下,言語平實,既不是依經闡義,亦未離經悖道,擅用簡單明瞭的譬喻關鍵性的點撥迷者,打破執有或執空的觀念,鬆脫迷者繫縛,使其心靈深契領會,因之豁然開朗,悟境真實,利人覺他的應機教風,深植信眾心中。在教導上,開山堂主著重無學之學,以身示教;並且不主張傳方便法門,以免誤眾導向。雖說是有教無類,由於個案之迥異而採行個別教導,即授予學習者修行心法要訣,其餘由學習者個人之踐行中察覺問題後,再行請示。
六、倡導「性命雙修」為修行初基
January 01, 2020
道教是一個以親身體驗實踐「性命雙修」的教派,從老莊到道教徒不斷地發展出來的身心煉養法,除了有著道家深奧玄妙的思想義理作為最高修行指導原則外,修行必來自於實證的身心修持體驗。古代修煉者在心性修煉中,感悟沉靜空寂的場域,透過各種修煉法,發現了身體的奧秘,乃至於同感宇宙,臻至天人合一的境地。濟弱扶傾、濟世度人,成就自己躋身於神仙之林,是道教無為而無不為之道。
何謂「性命雙修」?開山堂主謝良宗曾言:「人生病時會找醫師,請醫師做身體檢查,看看身體有甚麼毛病,需要補充哪些營養。在另一個層面而言,想一想是否曾經關照過我們內在的心靈?……人是藉命來修性,不只要將身體照顧好,也要讓靈性提昇,這就是『性命雙修』」。修行是養生、養命,同時也要修性、修靈。意即重視「性」和「命」雙修,兼顧形神與身心均衡的實踐功夫。「性」和「命」是一體的兩面,需要共同實踐以達到平衡和諧的狀態。而核心的修行旨趣即在於剝落身心束縛,達到與道融為一體,回復本我的境界。
「性功」即指心性的修煉,修行重要的是從修心、正己之心開始。開山堂主認為功業皆由「心」得,直指心地修持的重要性。修行者必須憑藉個人精進修持,「以靜啟修」,透過對內心的觀照與了悟,尋求生命本質的改變後,才能深究心性的根源。如此強調心的修持,但如何修持己心?在修持方法上宜踐行「知白守黑」之道。白(太一)本如如了然,若能守黑於所思所為,則知白而無咎。日常訓練守於動(黑)處,意即放下處心積慮的心,將心理作用的欲望減至最低,植基在感官作用的消解,即減少感官、意識的向外發散,降低精氣神的耗損,使心呈現最自然無為的狀態,不使它被塵垢所染,動極則靜生,返歸「太一」;反之靜生復動,落入太極。動中守靜,積久以行,開顯智慧,心如明鏡皎然清澈,不染於塵,自然合道。
由此可見,真心本性的顯露,是修心的鑰旨。開山堂主曾說,「修持的過程離不開真心本性。真心本性是一種狀態,它無法用任何形式去闡釋,若愈解析那就離真心本性愈遠,愈解釋愈落入妄想,所以用佛性或道來表示,也只是一種形容,並不能完完全全表達真心本性」。又如何回歸本心清淨狀態?開山堂主認為:「真心本性是所有眾生原本俱足的。……眾生累世以來被無明所蒙蔽,無法找到自性。所以,必須透過修行、體悟、驗證,才能了解真心本性」。開山堂主教導修行者要返本找到真心本性,必須煉盡紛陳之心,才能臻至明心見性。若能清心寡欲就不致觸動心念,使心常處寂靜之境,心的本體就比較容易顯現出來。
「命功」方面開山堂主則重視以靜坐作為初基的修煉方法,靜坐時不觀像,不以意導氣,心中亦不持名默念聖號、咒語或數息,以絕攀境或執物為實。根據開山堂主所教導的靜坐方式,大致說明如下:初習靜坐時,宜制心一處,觀注一點(下丹田),絕念忘機,保持冥靈一覺之境。妄念心動即予覺破,令不續起,心靜自然神凝,達到「致虛極,守靜篤」,心不外緣而內寂,境不內擾而外靜的境界。而男女在初基煉養時,以下丹田即氣穴為守,煉養蓄積時日為通則;築基後男子以精為腎氣,仍意守下丹田;女子功法宜煉血化氣,以血為腎氣,意守兩乳間膻中穴(乳溪)即中丹田部位,以太陰煉形法煉養之。
總括言之,固然在名相上有「性功」、「命功」之分,實則「性功」貫徹於「命功」之中,而通過「命功」體現出來。而修行者在踐行實修當中,貴在由自性散發而出的自覺改變歷程,此時「太一修法」即在其中體悟顯現而出。

七、濟世神異事蹟
January 01, 2020
開山堂主的濟世神異事蹟多顯現在救度化眾以及預知的靈通,展現其修煉有成的成果。以神異示人可視為救度眾生的方便法門,更重要的亦為接引眾生入道修行的契機。由於開山堂主行誼度化事跡不勝枚舉,實難蒐羅詳盡,在此,僅能列舉個案略作描述。
民國95年夏,服務於金融機構的林師兄,某日因同事顏師姐頭部暈眩難耐,經電請開山堂主處理而後無礙乙事,心竊異之,對開山堂主的修行功法與理念產生好奇。遂於是年6月4日週日至南化南陽聖堂修道院向開山堂主請教法益,林師兄認為開山堂主所答均屬契理。有頃,開山堂主突然對他說腰痛應有好轉了。他擺動腰部發覺好了七、八成,心想開山堂主何以對他糾纏多年的腰痛知情?何以腰痛竟在不知不覺中消失?一星期後又至道院向開山堂主請益時,無意間一扭身只聽腰椎啵一聲,竟擺脫困擾長年的宿疾。林師兄表示,後學因職業關係,平日久坐又缺乏適當運動,加以年歲漸長,體能日下,數年前因攀折龍眼嚴重閃了腰,經物理治療後仍常復發。今年元旦復發以來,雖不至於痛到影響日常生活,但揮之不去的疼痛卻深感困擾,沒想到開山堂主在談笑中慈悲地承擔了我的痛苦。開山堂主為平易近人的慈祥長者,內證境界實深不可測(難思難議)。
林師兄在偶然的機緣下,巧遇開山堂主而解除了自身纏縛多時的腰疾。潛心修佛數十年的林師兄,最終契應於佛道法理無二、殊途同歸,應證了「崇教惟善,法無偏執」,此亦是修行上的一大收穫。
◄
1 / 1
►